雷安萍医生个人信息 http://www.znlvye.com/bybl/jjzl/m/3518.html8月20日,一场迟来的毕业典礼在佛山市听觉语言康复中心举行。在这场特别的毕业典礼中,戴着助听器的小朋友们成为主角,他们载歌载舞将几年来的成长当成礼物送给场下的父母、亲人与老师。据了解,此次共有24名小朋友从佛山市听觉语言康复中心(下称康复中心)毕业。据介绍,从年成立以来,共有名有听觉障碍的学生从佛山市语言康复中心毕业,步入正常学校。而随着政府的支持、家长的重视以及新技术的应用,听障儿童康复率逐渐提升。
00:15
24名孩童康复毕业逐梦小学
据悉,此次毕业的小朋友共有24位,他们将在今年9月步入普通小学开启自己的“好学”、“乐学”之梦。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从小班到大班,康复中心有七十多位小朋友,其中有不少小朋友来自珠三角其他城市的小朋友。“他们有的来自省内的珠海、湛江,有的来自湖南和江西。”在康复中心任教近二十年的老师陈雪梅告诉记者。
为何大家会从其他城市来到康复中心,这与中心的康复成效有着很大的关系。佛山市听觉语言康复中心谭少珍表示,中心会对入学的小朋友进行听力检测评估,做语言听力评估。“根据评估的结果,老师们再做有针对性的教案,并采用有针对性地教学方法。”谭少珍说。
由于是一对一、一对二的教学,康复中心配备了三四十位老师充当孩子们与世界沟通的桥梁。“好多小朋友刚来到康复中心的时候,完全不会说话,有的连‘啊’字都不会发。”陈雪梅说,刚开始的那段日子对孩子来说真的很难。陈雪梅说,为了让他们记住简单的发音,一个简单的字母往往反反复复练习十遍、百遍甚至千遍,通过强化练习来将准确的发音固定下来。
在陈雪梅看来,最难的还是如何让活泼好动孩子能说话、能理解话的意思。为此,康复中心的老师们还想出了一系列方法来引导孩子。“我们会通过一些学小鸭叫、学小鸭走的形式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让孩子们感兴趣,引导他们动静结合的学习。”
听障儿童入普率逐年提升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如今,随着家长的意识转变,不少小朋友被送入了专业的康复训练机构进行治疗、康复。在政府帮扶、新技术与专业人员的帮助下,听障儿童康复率逐渐提升。谭少珍称,经过康复训练后,听障儿童同样可以进入普通学校就读,比率逐年在提高。据介绍,在名毕业的孩子中,他们不少考上了大学、中专、职业学院。
“我们有些学生毕业后考上了北京的美术学院,有的英语还过了六级考上东莞的重点高中,有的毕业后还去当了主持……”陈雪梅说,毕业后,大多数的孩子都能入读普通小学。不仅如此,在康复中,老师通过挖掘孩子的闪光点,让孩子有更多的发展方向。因而在名已经毕业的学生中,有不少还考上了大学,“看到他们从不会到会,我们就很有成就感。”而得益于政府的重视、政策的帮扶、新技术的应用、专业人员技术的提升以及家长的重视,越来越多的听障小孩能受到康复教育,步入普通小学的人数也越来越多。
“与以前相比,现在很多家长意识发生转变,把孩子送到专业系统康复训练机构进行治疗。”谭少珍称,现在佛山针对学前听障残疾儿童已经有康复训练及教育的专业机构,如康复中心就可以对0~7岁以下听儿童进行听觉言语康复训练。“大致经过3年的康复训练后,这些孩子就可以到普通学校入读。”谭少珍表示,介入的年龄越小,小朋友康复的可能性就越大。而经过康复培训后,听障儿童能像正常学生一样进入普通学校就读,这是让老师、家长最开心的事情。
镜头:两岁零三个月开始寄宿,小梓琪毕业了!
“我想做警察、想做厨师……”今年7岁的刘梓琪在舞台上回答大家提问时所表现的开朗和条理,让人丝毫看不出来她患有听力障碍。而看着孩子在台上的表现,一旁的母亲罗女士留下开心的泪水。罗女士说,当得知刚出的梓琪患有听力障碍时,她内心是十分煎熬和内疚的,而如今看到女儿表现得如此优秀的时候,她内心是十分欣慰和感恩的。
和罗女士的交谈中可以得知,女儿在康复中心康复成长的四年多时间让罗女士的心态发生了极大的转变,内心从煎熬到平静再到感恩。据介绍,刘梓琪从两岁零三个月开始便来到了康复中心。“那时候是最难受的,两岁多的孩子必须要来到学校寄宿,一周只能回去一次,每次都是周五接回家,周六送回康复中心,”罗女士说,第一个月的适应期是最难熬,在煎熬和担心中度过一个月后,梓琪的表现让罗女士和家人放宽了心。
“本来梓琪去年就能毕业了,后来考虑年龄和听力这两方面因素,便延迟一年毕业。”罗女士说,今年小梓琪所表现出的书写、理解、打交道能力进步很大,这让罗女士欣喜不已。罗女士更是坦言,如今小梓琪的表现在某些方面还超过了双胞胎哥哥。罗女士称,孩子这么小就不在身边,又有听力障碍,真是觉得亏欠女儿太多了。而老师们的教导又让女儿学习生活步入正轨。因而在毕业典礼上,罗女士为女儿准备了蛋糕和锦旗,“蛋糕是给所有毕业的,锦旗是送给所有老师的,感谢她们的付出。”
为孩子能康复,家长五年间往返佛莞两地
看完孩子在台上的表演后,陈先生走出场外揉了揉发红的眼睛。陈先生说,他是湛江人,经过一段时间的打拼,他在东莞安家成了新莞人。然而年患有听力障碍的孩子出世让他的生活发生了变化,带着孩子四处求医问诊成了陈先生的写照。年,经过推荐,陈先生带着孩子从东莞过来佛山听觉语言康复中心进行康复。如今孩子的表现和成长,让他十分欣慰和感恩。
说起来康复中心前后孩子发生了什么改变,陈先生恐怕是最有发言权。陈先生说,当时得知孩子患有听力障碍时,在东莞便找了一家机构进行康复。“读了一段时间后发现效果不好,而且感觉负担也重。”陈先生说,后来在东莞一家妇幼保健院的推荐下,陈先生带着孩子来到了佛山。在进行康复一段时间后,孩子的变化让陈先生感到欣喜。“孩子不仅懂事了,理解能力和与人沟通的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升。”陈先生说,虽然要经常往返佛莞两地甚是辛苦,但是看到孩子取得的成绩一切都值了。
陈先生说,孩子今年7岁,接下来将能跟其他正常小朋友一样读普通小学了,“我们接下来将带着孩子回东莞读小学。”
广州日报全媒体文字记者:刘鹏飞广州日报全媒体图片记者:龙成通、刘鹏飞实习生:郑铭鹏广州日报全媒体视频记者:刘鹏飞实习生:郑铭鹏广州日报全媒体视频编辑:霍泽凯广州日报全媒体编辑:霍泽凯